本書共收論文十五篇。大致可分為四「組」。第一組,《「戲曲」的首見》、《戲文── 我國「真戲劇」之成》,概言「戲劇」與「戲曲」及二者之本義、異同。第二組,收七篇,從元曲雜劇的班社體制、元曲家概況... 更多
ZG 國家戲曲研究叢書
中國擁有三百多種由真人扮演的戲曲,其中一半以上形成於清代。緣於領導階層之倡導獎掖、城市經濟之流通繁榮、民間賽會之演戲傳統、戲曲腔調之繁衍流播等因素,清代戲曲劇種因而蓬勃發展,蔚為大觀。南北交流... 更多
本書論述戲曲兩大問題。其一為戲曲本質,其二為戲曲腔調。前者從戲曲構成因素入手,說明戲曲之美學基礎為歌舞樂,加上在狹隘劇場上表演,因而產生「寫意性」的本質,以虛擬、象徵、程式為表演藝術原理,... 更多
元雜劇名家輩出,白樸、鄭光祖以他們出色的創作才能,躋身於領一代風騷的「四大家」之列,寫就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本書以翔實的材料,結合元代社會環境,聯繫他們的生平經歷與思想矛盾,剖析諸多作品中鮮活、... 更多
泉南──古代泉州的別名。素有「戲窩子」美譽的泉南,孕育了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三大劇種,連漢唐間列為百戲之首的提線、掌中兩類偶戲也盛行於泉南。可惜歷代方志不書,資料流失,... 更多
治中國戲曲史常會遇到一個沈重且尷尬的命題:中國戲劇為何而晚出?為何而經歷一個約兩千年的漫漫形成之旅?卜鍵先生試圖穿越「戲曲」的概念屏障,從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上進行考量,對社與社祭、... 更多
這是一本深入分析古典劇作的戲曲專著,可提供戲曲教學重要的參考書籍之一。其中《竇娥冤》第三折、《牡丹亭》「遊園」、《琵琶記‧糟糠自厭》是高中國文選錄的戲曲教材,應有助於教師掌握文本賞讀,以及雜劇... 更多
雜技,本為一切遊戲技藝的總稱,歷代以來有著「散樂」、「角觝」、「百戲」、「雜戲」、「把戲」、「雜耍」與「雜爨」等不同名目,歷經不同朝代文化氣韻的滋潤,遂烙印出各時代特有的風華品貌。... 更多
王衛民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主攻古今戲劇文學及理論四十餘年。自二十世紀六○年代初以來,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古今戲曲論文數十篇,作者從中選取二十七篇略加潤色修改,集結成本書,... 更多
《東籬採菊集》是一本自選文集,輯錄了作者近十年來發表的有關近現代戲劇戲曲史論研究,以及對較有影響的上演劇目的評論文章四十餘篇。表達出作者對戲劇戲曲的歷史和現狀的思考,及時記錄了作者觀劇時的所感... 更多
本書蒐羅大批19、20世紀京劇相關史料,透過戲曲表演的各種層面,以角色行當為軸心,討論戲劇的結構性問題,展現藝術發展的獨特歷史過程。在方法上,使用黑膠唱片的有聲材料,與引文互證,鞭辟入裡,... 更多
本書收錄論文十七篇,是作者近年從事戲曲文學研究的成果。探討的層面廣及宗教思想、元明清社會的人文環境和戲曲的語境和藝術問題。範圍關係到傳統信仰及民俗觀念在戲曲作品之迴響,元明雜劇中士人的心境反映... 更多
本書是作者從自撰的諸多崑曲論文中精選而成的結集,內分四個欄目,每欄各選四篇,合計為十六篇。一是「劇論曲評」欄,涉及臨川派與吳江派的理論爭鳴和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的創作特點,並對孔尚任《桃花扇》... 更多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戲曲文物的學術專著。它闡說了戲曲文物的定義、類型和研究意義,概括了戲曲文物研究的分期和各階段的成就、特點,詳述了戲曲孕育期演藝文物、形成期演劇文物、... 更多
頁面
